
在书店,被腰封上的这句
人生4000周,有限的时间如何度过!?
所吸引。
众所周知,时间有限且宝贵。
我还真没有想过,以周为单位,以天为单位的去计算和规划时间。
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新瓶换旧酒的时间管理类书籍。
但,作者的观点有所不同。“时间的有效利用”和“时间管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将书中,一些对自己有用的要点,梳理一下。
- 每个人都会死。以80岁为普遍寿命来计算,人生只有4000周的时间。
作者之所以以“周”为单位,我想是因为,这和大多数现代人生活的单位周期相吻合。
平日上班打工,周末休息娱乐。周而复始。能让人有直感。
而4000这个数字,实质上并没有那么多。再减去那些我们已经“用完”了的时间呢?
这句话写在腰封上,通过制造焦虑,刺激消费吧。笑
潜台词是,花钱买安心。你想知道的,都在书里。 - 当我们想要好好地控制时间的时候,恰恰是被时间给控制了。
其实,我在工作中,越是把时间表计划得细致精确,我的行动就越是被这些计划给限制住。 - 为什么总觉得被时间追赶?
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人们的作息就是遵循自然法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现代工业的密集型劳动生产,形成了时薪体系。
为了让更大的剩余价值,时间单位内的工作量则也不断增加。
这里面,能力最强的人,所被支付的薪资也是最高的,时间单位的产出期待价值也是最高的。因为并不掌握生产资料,所以所有“打工人”的本质毫无区别。 - 提升效率的工具,起到反效果。
大多数时间管理和提升效率的工具,都是教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多的项目。
但,时间自身并不会改变。越是想要完成更多工作,越是感觉时间不够用。
而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完成”并不是最终的目标。 - 质疑“还有时间”的心理。
不要盲目自信,以为还有很多时间。
小时候,我们觉得暑假很长。暑假作业快要开学的时候才动笔时,已经发现时间不够了。
如果决定做一件事情,不要以为还有很多时间。现在立即就应该着手。 - 减少可能性和选项,会获得更多自由。
这和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思考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介绍了三种减少项目的方法:
1.首先确保自己的那一份时间。面对不知道要加班到几点的项目,首先决定好自己最晚可以接受的时间线。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的事情上了。
2.限制同时进展的项目。学者研究,同时进展超过3个项目时,所有项目都不会进展得很顺利。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分散。
3.扔掉优先等级为“中等”的项目。因为优先等级中等的项目,永远会被最优先级的项目插队。 - 掌控自己的注意力。
时常发现,不知不觉刷了两个小时的抖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很重要。
虽然iPhone取代了传统的很多工具(随身听,电子书,相机……),但使用各种功能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分散。
作者主张。越是功能单一的工具,越是能集中注意力在做那一件事情上。Kindle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人生只存在于“现在”。
有效利用时间的想法,本身会导致一种强迫观念。
陪女友在海边看夕阳,和在研究室做课题研究。哪一个更有效呢?
时间并不是一种“工具”。 - 放弃对忙碌的依存。
有些看似很忙碌的人,他们也许只是为了忙碌而忙碌。
《道德经》中有,
如果想要让现实成为自己想要的那样,这是傲慢的,也将会带来痛苦。 - 分享时间会变得富足。
试着分享自己的时间给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书给linlinxing的结论性感想:
过去充满后悔,未来又充斥着不安。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后悔,是因为我们总是耿耿于怀那些我们没能做得很成功的事情。
不安,是来自于对于未来的未知。谁也不知道下一次的疫病,战争,自然灾害中的我们会怎么样。
对于人生和时间的思考,只能放下执念,专注于当下。
人,真的能给自己的人生写一个计划吗?
作者好像没有提出这个议题。
我很喜欢心灵奇旅这部电影,它让我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
对呀。
最近“活在当下”得都没时间更新博客。笑。
惭愧惭愧。
谢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