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登富士山是2019年。
后来一直想再登。但每年都会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成行。
以至,去年将登山装备在“煤炉”(メルカリ)上卖掉。
今年刚好有了机会。
就重新将装备凑齐,开始今后的登山之路。
今天做一下个人的小结。选装备还是要结合自身所需。
此文章仅供参考。
我们登山的目标是安全返回,而不是登到山顶。
所以,安全第一。
背包和雨罩
选背包,首先根据用途选容量,然后是舒适度。
一般情况下,在山小屋过夜一晚,大约需要30L级的背包。如富士山。
而遇到海拔较高,天气易变的山,需要的物资也会更多,大约需要40L级别。
对于登山入门者而言,装备齐全一些得话,可以应对途中的不可预测事件。
经验少,那就多带一些装备更放心(根据自身体力而定)。
如果没有经验,最好去一家较大的登山装备商店,
让经验丰富的店员根据自身的预算和目的,来推荐。
这是最省心,也最不容易选错装备的方法。
当然,也有轻量速攻的玩法。
比较高阶,不在此深入。
登山靴
登山靴的选择,据季节和所要登的山,相关密切。
在大多数,难度系数中等的情况下,推荐这种厚底高腰靴。
尤其应对富士山这种,在下山途中,碎石砂砾较多的坡路。
小石子很容易飞入鞋里。或者割破鞋底和鞋面衔接的部分。
如果预算允许,尽可能选皮面而不是尼龙面材质,更耐久。
徒步鞋和羊毛袜
笨重的登山靴,并不是在进山之后一直穿在脚上的。
在营地,或者山小屋的时候。准备一双相对轻便一些的徒步鞋子,行动起来会更自由更舒服。
至于羊毛袜。
含羊毛的百分比不同,保暖效果也不同。
可以根据环境,进行调温。
登山的过程中,是很容易出脚汗的。
选择底子厚的羊毛袜,一来可以减震,二来可以吸收脚汗。
在山小屋过夜,可以换一双备用的羊毛袜,让后半程征途更舒适。
无论是户外,还是普通的旅行,我都会准备更多的袜子和贴身内衣裤。
头灯和遮阳帽
头灯是走夜路必不可少的。
我推荐可以换电池的,而不是内置充电电池的。
曾有一个充电类型的头灯,因为充电次数和使用时间,电池劣化后会影响照度和续航。
还是可换电池的头灯,更耐用,没电的时候仅需换电池即可。
如果是团队登山,多人都有头灯的情况。照度在250~300lux就足够。
更大的照度,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电力,也就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和对身体的负担。
遮阳帽在白天可以防紫外线,晚上可以保暖。
戴头灯时,也不用直接勒在头皮上,以免卡头发(笑)。
轻量的安全帽,可以有效防止落石。
但装备的体积和重量则会上升,因各自需求做取舍。有些登山入口,提供租赁。
冲锋衣和保暖夹克
夏季登山,轻量型的冲锋衣即可。
遇到下雨,外面可以套上一层雨衣。
冲锋衣和保暖夹克在山下的时候并不需要。
建议多层调温来根据海拔和气温来增减衣服的层数。而不是一层厚重的大衣从山脚登到山顶。
前开拉链,比套头更容易穿脱。
登山裤和压缩内衣
登山裤只要行动方便,有适当弹性即可。
可以在登山裤内套上贴身的压缩裤,跑步用的压缩裤就好。
保温排汗,且保护腰,膝,脚踝。
贴身的内衣裤建议带上备用的。
山小屋条件受限,简单调整和身体清洁后,换上干爽的贴身衣裤,能休息得更舒适。
杂物
防晒霜。防止高海拔的紫外线辐射。
液氧。以备3000米海拔之上的缺氧。即便没有缺氧反应,适当氧气补充,对减缓疲劳很有帮助。
Ziploc塑料袋。应及时,可以把手机相机放进去防水。也可单纯作为垃圾袋。旅行居家好伴侣,非常方便。
压缩袋。压缩衣物体积。
一部分压缩袋也有防水效果,不仅防止衣物被雨淋湿。
还可以放一些湿毛巾或脏衣服,反向防水。
适当的卫生用品。消毒湿巾(擦身子也很好用)。手巾,口罩等。
准备好自己的证件,保险卡,以及现金和零钱。很多山上的卫生间需要零钱。
功能性饮料或能量棒。
数码设备
手机,手表,相机,电池。走到哪里都离不开。不多赘述。
但相机,尽可能轻便。如果对拍照没有很高需求,手机完全足够。
智能手表的好处是,可以检测身体状况,海拔,紫外线等等参数。
在出现身体不适之前,就能预警,以趁早休息或作相应准备。
其他
下山后的衣服和物品,可以寄存在出发点。以备下山后使用。
除此,还有太阳镜,登山杖,食物和水等等物品,
每个人情况不同。结合自身所需去选择。
好好享受,并注意安全。
真不错,慕了
我两年内都没法搞这些活动了
接下来想多去一些日本的名山。